一剪梅.梅振才


良師風範總難忘

良師風範總難忘

季羡林教授辭世,標誌着一個時代的結朿。至少我們這批北大學子所見識的一代大師,已蕩然無存。當年入學,驚嘆教授陣容之鼎盛,星辰匯聚,璀璨奪目。其中曹靖華和朱光潛兩位教授,予我印象最深。

中學時代,我就愛讀曹靖華的散文和翻譯作品。報考北大俄語系,就是慕曹老之名。入學第一周,他給新生作報告,談治學之道,提倡"啃鋼條"精神。從此,"啃鋼條"便成了我們終生座右銘。我更多接近曹老,是畢業後在廣州工作之時。1979年,他南來從化温泉療養,因愛"從化常年花如錦",一住就是两年多。我常去探訪,曾請教寫作方法,他說:"文無定法,要點在於鑽進去......"對我所問,必有所答,我的二十多封信,均收入[曹靖華書信集]中。

而我認識朱光潛教授,是從他[給青年的十二封信]開始的。這本書幫我度過最頹喪的日子。故一入北大,便給他寫信,談及[十二封信]對我的影響,並請教有關讀書問題。很快便收到覆信,先生語重心長,指出"青年要向前看"。此信後來收入[朱光潛全集]中。不久,在圖書館偶遇朱先生,並有短暫交談。臨走時,他深情地鼓勵我:"你還年輕,好好努力吧......"說完,夹着借來的幾本書,漸漸消失在樹影婆娑的曲徑中。同班同學中,有好幾位都愛讀他的書,還常跨系私自去聽他的美學課。不知怎樣,被領導知道了,要我們"作檢討"、"劃界線"......

1966年夏天,文革風暴首先襲擊燕園。幾乎所有名教授,都被押上批鬥臺。有些教授,如歷史學家翦伯贊,含冤自殺。目睹曹靖華、朱光潛、季羡林眾教授被折磨的慘景,我的青春理想顿被輾碎。1968年夏天,含淚揮別燕園......

文革結朿後,我已回到嶺南,但與曹、朱两教授時有聯繫。1981年留美時,請兩老為我寫入學推薦書,他俩欣然應允。曹老並來信教我選科:"望你在國外學理工,勿學文史哲。並非後者不值一學,實在大海無邊,各持已見,無所適從也。"曹老畢生從文,却要學生棄文就理,可見文革陰影之深。

來美多年,時聞教授相繼凋零。如今,季老這最後一顆星辰又殞落了,令人感傷。然燕園教授群像,永遠刻在學生心田。正是:   

星辰百載耀光芒,化雨三春桃李芳。
一代杏壇多少事,良師風範總難忘。

*圖片説明:作者父女與曹老在從化溫泉 (1980) (刊於2009年7月25日《僑報周刊》第68篇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