姚學吾


年輕人要記住1977年

3月12日,在我的母校北大的百年紀念大講堂,作《高考1977》這部史詩式的巨作的首發式,招待北京各高校學生代表。這是紀念改革開放30年的重要活動之一。1977年是中國教育史上一個偉大的日子,因為從這一年起,中國恢復了因文革而停止了十一年的大學招生。

1977年12月11日—13日,關閉了十一年的高考大門重新開啟。從文革中走過來的570萬中國城、鄉青年帯著喜悅、憧憬,、劫後重生的心情走進考場。.一代中國青年的命運由此發生重大轉折。這一重大革命性的舉措改變的不僅是個人的命運,還有整個中國的命運。

今天年輕人的理想都是:讀書、考大學、讀研究生、岀國留學…。但是,80年代後的年輕人,你們可知道,你們是最有福氣的,是天之驕子。想讀書就讀書,想考大學就考大學。要知道,在文化大革命中,正在讀初中的十幾歲的孩子絕大部分要上山下鄉當農民。所謂“廣闊天地大有作為”,“與貧下中農相結合,改天換地。”

學校關閉了,老教師被侮蔑為反動權威,資產階級知識份子,帝國主義的代言人。被打倒,被揪斗.,從事力不能及的勞動和污辱性的勞動。那時,有識之士都背地裡慨歎,常此以往,中國的希望在哪裡!?

後來‘四人幫’提出“工農兵上大學,管大學,改造大學”的口號.。從工農兵中選派學生。有所謂的十六字方針:“自願報名,群眾推薦,領導批准,學校復審。”.這就把招生範圍限制在一個相對較小的特殊群體裡,而真正能選上的很多人是有顯赫背景的或專搞打砸搶的“左派”。.我在北大教的一個女學生,一次輔導後,我問她怎麼上大學的?她說:“老師,您別問了,只有不要脸,才能被村裡推薦。”聽後不勝唏噓。

1976年四人幫倒台了。國內百废待興。由鄧小平召開的‘科學和教育座談會’上,當問到工農兵大學生的質量如何時,清華大學校長發言說,因為入學不考試,所以水平相差甚大。但是上級要求‘班上要做到,不讓一個階級弟兄掉隊’,所以只能就低不就高.。許多人只有小學的水平,到校後要給他們補初中和高中的課程。在他發言時,鄧小平插話說,那就叫小學或中學吧,還叫甚麼大學呢?這時一些與會者紛紛提出應當恢復大學招考。但那時已是年底當問到今年招生還晚不晚時,教育部長答,還來得及。於是鄧小平拍板說,那就今年恢復高校招生考試吧!

這件事堪與那《春天的故事》中所唱的“1979年那是一個春天,有一位老人在中國的南海邊畫了一個圈。神話般地崛起座座城,奇跡般地聚起座座金山…”相媲美。鄧小平的‘南巡’和恢復高考,一個是富國強民之路,一個是作育人才之舉。兩者缺一不可,是振興中華的良方!”